时间:2023-06-05 19:40:49 | 浏览:11
剑门关,剑阁县城南15公里处,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剑门关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垒石为关,称剑阁或剑阁关,唐以后多称剑门关,1700多年以来关楼屡毁屡建,现在的关楼。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剑门关旅游景区的主要景点,也是标志性景点。通常为了与剑门关风景区、剑门关镇相区别,而多别称为剑门关关口或剑门关关楼。
剑门关因其险峻,享有“剑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天下第一关”、“西蜀门户”等称号。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里“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赞誉,更让剑门关名扬天下。
剑门关
因剑门关地势险要,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在此设政府机构就成为了必然。
夏商时,今剑阁县属梁州。西周时属雍州。
春秋战国时(公元前770~221年)大部分蜀国属于辖地,东南小部属巴国。
周慎靓王五年,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归秦国版图。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剑境大部属蜀郡葭萌县,东部属巴郡阆中县。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剑地分属于广汉郡梓潼县、葭萌县和巴郡阆中县。
东汉建武十二年(36年),分属于梓潼县、葭萌县、德阳县、阆中县四县管辖。
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据蜀,分广汉郡葭萌县、梓潼县、白水县、涪县置梓潼郡时,始在今剑阁境内新立当德县,治地在今剑阁县汉阳镇境内,故城名黄芦城,隶属梓潼郡。
西晋泰始三年(267年),汉德县属梁州梓潼郡。太安二年(303年)至永和三年(347年),汉德县为“成汉”领地。东晋永和三年(347年),于晋寿县境新置剑阁县(治地在今剑阁县下寺镇大仓坝,即小剑故城),与汉德县同属梓潼郡;太元十五年(390年)废剑阁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始州领普安县、永归县、黄安县、安寿县、武连县、胡原县(开皇七年更名为临津县)、阴平县(由龙州来属,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阴平村)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普安郡复称始州,属利州总管(都督)府,贞观六年罢,改属剑南道及剑南东川节度。
剑门关
五代时,前蜀、后唐、后蜀,剑州为其领地,辖县未变,属昭武军节度。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置剑州普安军,属西川路,仍领原县。
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后,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几经分合,剑州均属利州东路。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隆庆府为剑州,普成、剑门2县并入普安县,阴平县因战乱荒废。
泰定中(1324年至1328年),省武连县入梓潼县,剑州领普安、梓潼2县,属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
元末,剑州为明玉珍夏国辖地,领县未变。
明洪武六年(1373年)省普安县入剑州。洪武九年(1376年)省州,罢置剑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剑州,领梓潼县、江油县(治今江油市武都镇)2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保宁府(治今阆中)。
洪武三十一年,废剑门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立剑门关,置百户戍守。
明末,剑州为张献忠大西政权领地。
清顺治三年(1646年),剑州领梓潼1县。
雍正五年(1727年),梓潼县划属绵州,剑州始无领县,遂成“单州”。
三国时,汉德县(当德县更名)为蜀汉领地。蜀汉丞相诸葛亮以汉德县有“大剑至小剑隘束之路三十里,连山绝险”,于此“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旅”。又于大剑山峭壁中断两崖相峙处,倚崖砌石为门,置阁尉,设戍守,成为军事要隘。
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守剑门关险,是连接四川与陕西、甘肃的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地理上,介于东经105度09分至105度49分和北纬31度31分32度17分之间,总面积3200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低山地貌特点显著。地貌形态差异悬殊,海拔500米至700米的宽谷低山区占总面积的50.34%;海拔700米至1000米的窄谷低山区占40.23%。地貌类型以低山区为主。
剑门山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断褶带。在侏罗纪时期(距今约2-1.4亿年),四川周围隆起成山,盆地积水成湖,因受强烈风化侵蚀作用,山地为湖盆提供了丰富的沉积物。形成南北巴湖和蜀湖。白垩纪时期(距今1.4-0.65亿年)剑门山脉正处在蜀湖北部边缘龙门山前山带,当龙门山强烈上升时,形成剑门洪积堆与剑门砾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龙门山再次强烈上升,剑门山再被凸显,形成了今天的剑门山。
剑门山古称梁山,由大、小剑山组成,为剑门山脉西南段,距今剑阁县城30公里,其山峻岭横空,危崖高耸,从东北向西南蜿蜒伸展,长达百余里,气势磅礴。主峰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地势险峻,为秦蜀交通咽喉。
五子山,又名五指山。古称五华山,笔架山,京兆山,绵亘剑阁县西北界,属龙门山脉。西南--东北走向。西部伸入江油县境,东北与巾子山相连。山有五峰,山体尖圆,高耸入云,锐利如剑,挺然屹立。山上森林繁茂,山峦叠嶂,气势磅礴,数十里外能览诸峰。西河、闻溪河皆源五子山南麓。在五峰之下,各有一洞,第一峰下的洞称“老龙洞”,洞深莫测,内有怀抱石、黑水潭、鬼门关、阎王碥、一碗水等景点,相传此水能预兆来年丰欠,因名“灵湫”,“龙洞灵湫”时为州县八景之一。
剑州八景之“五子晴岚”,即是指此处。清代杨瞻有诗:“五子屹立五弟兄,擎天摩日两分明。雨雷才向山头过,苍绿无涯处处生。”山上自然风光极为秀丽。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略成“上”字形,长约13公里,宽约1-3公里,总面积近达34平方公里。最高峰为五子山右二峰,海拔1330米,为剑阁县境内最高山峰。
剑阁古城位于四川北部的秦巴山脉南麓,是古时由秦入蜀的必经要地。古城北大门的剑门关地势雄险。“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峻壁横空限一隅,划开元气建洪枢”;“摩空双锷高千丈,雄锁巴西第一关”。这些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剑阁地势的生动描写。
既然剑阁的地理位置如此险要,自古就是入蜀之咽喉,蜀北之屏障,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在剑阁设置行政机构就必然是很早的了。
剑门关
剑门雄关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正面攻克的关隘。历史上仅仅两次被攻破,一次是红军时期,一次是解放军时期。不过这两次都不是正面攻破的,进攻方法几乎相同,取阆中重镇,兵分三路,从地势较缓的东西南三面进攻,才拿下剑门关。
剑门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剑门关发生过如下战役
1、诈金牛秦定巴蜀(战国) 2、置重兵名震三国(三国) 3、叹险阻流民逞雄(西晋) 4、施秘计前秦智取(东晋) 5、据险关刑峦上表(北魏) 6、守小剑义士尽节(北魏) 7、破王谦始州鏖战(北周) 8、铭垂诫杨坚改道(隋朝) 9、倚天险玄宗颁诏(唐代) 10、讨刘辟贺收剑门(唐代) 11、谋帝业王建闭关(五代) 12、败后唐两川风云(五代) 13、破金汤宋克后蜀(北宋) 14、失屏障李顺折翅(北宋) 15、阻铁骑苦竹长歌(南宋) 16、走间道闯王避关(明末) 17、迎会师红军血战(民国)
由于发生过的战役太多不能一一论述,就拿其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来仔细分析
首先最早围绕剑门关展开的战争史秦灭巴蜀之战。
丛帝的后人开明12世就是这样一只败家的跳蚤。 开明12世继位任蜀王期间,蜀国由于多年承平,国家势力还相当强大。在与北面强邻秦国的几次边境战争中,都以蜀军的胜利而告终。可开明12世身上几乎集中了昏君的一切毛病:对金钱的贪婪,对女色的沉溺,对权力的滥用。为了供其享受,他大兴土木,修建了七宝楼和望妃楼等著名的建筑,这些建筑均用珍珠为帘。可惜,时过景迁,这些建筑连一丁点儿痕迹也没给我们留下来。 四处游荡作乐也是昏君的重要标志。开明12世在位期间,他建造了豪华的鹦鹉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他出巡时,除了文武百官相随外,还有大量后宫美女和警卫部队,沿途所经过的地方必须提前准备好所需的一应物品,否则地方官格杀勿论。
有一年,开明12世兴之所至,北巡到了与秦国接壤的汉中一带。在组织了一次由上万名士兵参与的围猎后,他给秦王写了一封十分无礼的信。信中,开明12世傲慢地说:我将在褒地举行一次军事演习,你要是有兴趣的话,可以前来看看,我会接见你的。要是不来,也就罢了。
当时的秦国国君是秦惠文王,此人对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迅速崛起并最终统一天下起过重要作用。接到开明12世的信后,他不顾官员们义愤的阻挡,决定低调地前去与开明12世相见。
在开明12世旨在炫耀力量的军事演习上,秦惠文王一行把蜀国军队的编制、列阵和装备情况看得一清二楚,而开明12世却以为自己的声名已经足以令被称为虎狼的秦国低头。 当开明12世在偏安的蜀国继续着他的腐朽生活时,北方的秦国正在为了统一中国而厉兵秣马。
公元前4世纪末,秦国朝野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秦国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统一天下?诸多不同意见中,大将司马错的主张得到了秦惠文王的首肯。
司马错的主张就是先攻占蜀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地利,再顺江而下消灭强敌楚国,最终完成消灭诸侯的重任。
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秦国相比,蜀国肥沃的土地和殷实的财富不能不令秦国君臣动心。当秦惠王和司马错等人在咸阳的宫中为统一天下而彻夜不眠时,蜀主开明12世的昏庸和蜀国的富庶以及战略地位的重要,这一切都决定了这个古老的小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
就在秦国军队准备讨伐蜀国时,开明12世的弟弟苴侯图谋政变,他暗中交结巴国,企图夺取王位。事情泄露之后,开明12世和苴侯以及巴国之战发生了一场战争。巴国不敌,向秦国求救。这种事情就像打瞌睡时有人主动送上枕头,秦国君臣大喜过望。
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在大将司马错和张仪的率领下,沿着崇山峻岭中一条名叫金牛道的崎岖小路逶迄南来。这条被叫作金牛道的古道,是从蜀国通往秦国的是重要通道,它北起陕西勉县,经阳平关到白水关,再到广元昭化,然后南下剑门关到达成都平原。
开明12世的太子则在彭州白鹿山战死,只有另一个名叫泮的儿子领兵三万从云南逃到交趾,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北部,并在螺城(今越南东英县)建立了一个新的小国家,自称安阳王。这个小政权由于远离中原,又存活了多年,后汉时被南越王赵佗所灭。
开明12世的身死,标志着古蜀国精彩或荒诞的历史剧到此划上了一个苍凉的句号。
从此,四川除了在几次分裂时代独立为王国外,它已经正式成为中原王朝治下的一个组成部分。 统一的需要高于一切,对秦国君臣来讲,消灭蜀国,意味着完成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如何把蜀国建设为消灭其它诸侯的后方基地和战争跳板。
2、置重兵名震三国
魏灭蜀之战形势图
剑门驿道是先秦以来华夏进入的独一通道,三国期间仍是蜀汉政权内安中攻必经的军事要道。"金牛去而蜀道始开,剑阁修而蜀门始固",剑门关口是"蜀北之樊篱,两川之吐喉…锁钥全蜀"。据《三国志》等材料记录,刘备在称帝之前,曾四次来往于剑门关,减上《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论述的刘备在进军成都击刘璋途中,又返回葭萌关看张飞和马超厮杀,共来回六次之多。蜀坐国后诸葛明就增强了剑门关的建置和保卫。《剑阁县绝志事纪》也引《舆地广记》的纪录说:"蜀汉丞相亮…以阁道三十里至险,复设尉守之"。诸葛亮在出祁山伐魏时,也多次交往于剑门关。五次收兵伐魏,都以剑门关为屯粮调兵的基地,缔造了"剑关险要驱流马,斜谷高卑驾木牛"的古迹。姜维为了捍卫蜀汉前期政权,更是几次出剑门关伐华夏,一共走了四次,姜维与魏国将领邓艾、诸葛绪在剑门关交兵,关上关下两边陈兵数十万,驻扎长达三月之暂。
3、叹险阻流民逞雄
叹险阻流民逞雄
李特(?-303年)字玄休,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南北朝十六国时期成汉国武帝李雄之女。年青时在州郡仕进,雄武善骑射,沈毅有漂亮。公元296年(晋惠帝元康六年),关西一带兵福侵扰,再加比年大饿,李特与兄弟李庠、李流随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10余万人入汉中求食。至汉中后,朝廷不准巴蜀求寄食,并遣御史李督察,使流民不得入剑阁。李到剑阁后受流民行贿,表奏朝廷赞成,流民纷繁自汉中流入巴蜀。李特随流民至剑阁,盘蹲慨气,瞅眄险阻曰:"刘禅有如斯之地而面缚于人,难道干才正!"同移者阎式、赵肃、李远、任回等咸叹同之。301年,益州刺史罗尚率三万人狙击义兵绵竹大营,被李特将计就计大败。攻克广汉后,李与民约法三章,甚得民气。失利后的罗尚轮廓上派使者向李特乞降,背后勾搭本地豪强权势围攻李特,李特奋怯反抗败北牺牲。其弟李流继统余众,自称大将军、多数督、益州牧,义军败而复振,不久亦病故。公元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追谥李特景皇帝,庙号鼻祖。
4、施秘计前秦智取
姚苌平定巴蜀
公元373年(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前秦建元九年)八月,秦王苻坚遣益州刺史王统、秘书监朱彤率兵2万攻汉川,另命前禁将军毛当、鹰杨将军徐成率兵3万,直窥单剑(小剑关、大剑关),攻成都。东晋梁洲刺史杨亮遣其子杨广袭恩池(治在今苦肃成县洛谷镇),与前秦梁州刺史杨安交兵兵败,沮水(汉水北源之一)沿线诸城解体。杨安便令王统留守梁州,朱肜、姚苌助毛当、徐成取剑门。
剑门关由晋梓潼太守周扼守,见秦大军到,闭关服从。杨安令毛当、徐成轮流取关,十很多天不能下,伤亡甚重。正无计,见朱肜、姚苌援兵到,遂议破关之策。姚苌道:"剑门全国险,欲破此关,须用诈降计。"杨安问:"怎样诈降?"姚苌道:"可如此云云。"杨安等皆觉得可行。当天深夜,姚苌便率数十骑,直到关下叫门:"我乃羌人姚苌,原随我兄姚襄附晋,只因不为殷浩所容,不得已西归关中,三本一战,苻坚杀我之兄,夺我父尸;我与苻坚,乃令人切齿之仇,今得机遇,故来投附,并有密计献上。"周不疑,开关放入。姚苌道:"今秦军五万之众会合关下,剑门虽险,恐终难守。我见毛当、徐成连日攻关不下,其军已怠惰,可趁夜出关,乘人之危。来前我已商定本部羌众,只见关上起火,便击朱肜营;周将军自率关兵去攻毛、徐二营:必获大胜。"周大喜,便在关上燃起一堆篝火。纷歧时,就见关下营中起火,喊声高文。姚苌道:"此便是我部羌众呼应起兵矣,周将军速即出军。"周即命姚苌等在前,率兵杀下关来。将到秦军寨边,背后喊声大震,伏兵四起,周知已入彀,急转回关,关门未及闭,徐成已先杀入,夺了险关。剑门一失,梁州、益州、宁州和邛、夜郎等少数民族地区很快纳入了前秦国界,达12年之久。
5、据险关刑峦上表
北魏大将刑峦
邢峦(公元463-514年),字洪宾,河北任丘人,南北朝期间北魏名将。邢峦诞生于官宦世家,少时勤恳勤学,常自带册本四处觅师请教,博学多才,有文才华略,曾任中书侍郎、黄门兼御史中尉、集骑常侍兼尚书等职。邢峦借上书劝谏"重粟帛沉金宝"。曾批示了宿豫大捷,宣武帝鼓励邢峦说:"卿役不逾时,鸿勋硕好,可谓无愧前人。"
505年(北魏正始二年,梁天监四年)正月,梁统领的梁、秦二州刺史庄丘乌身后,发作兵变。仲春,梁汉中太守夏侯道降魏,魏以邢峦征汉中,击诸城戌,所向无敌。梁遣孔陵戌剑门,邢峦遣将军王足南下,陷晋寿,克剑门,入剑阁。梁将鲁圆达、王景嗣39人皆战死,蜀人惊骇,益州城戌降者十有2、三,形势对北魏十分有益。
因而,邢峦上表魏宣武帝,要求乘胜伐蜀,提出五条能够打击的来由:"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尽,唯资旱路。萧衍兄子渊藻,客岁四月十三日发扬州,今岁四月四日至蜀。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益州顷经刘季连叛变,邓元起攻围,资储散尽,堆栈空竭,今犹未复。兼民人丧胆,无复固守之意,二可图也。萧渊藻是裙屐少年,未洽治务,及至益州,便戮邓元超、曹亮宗,临戎斩将,则是把握失方。范国惠津渠退败,锁执在狱。今之所任,并不是老将重名,皆是摆布少年而已。既不厌民看,多行残酷,民气离解,三可图也。蜀之所恃唯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界内,三分已一。从南安向涪,方轨肆意,前军乏破,后寡丧魂,四可图也。昔刘禅据一国之地,姜维为佐,邓艾既出绵竹,彼即屈膝投降。及苻坚之世,杨安、朱彤三月取汉中,四月至涪城,兵未及州,仲孙逃命。桓温西征,不旬月而平。蜀地昔来恒多不守。况渊藻是萧衍兄子,骨血嫡亲,若其流亡,当无死理。脱军克涪城,渊藻复何宜城中坐而受困?若其出斗,庸蜀之卒唯便刀槊,弓箭最少,假有遥射,弗至伤人,五可图也。臣闻伺机而动,武之善经;攻昧侮亡,《年龄》明义。未有舍干戚而康时,不挞伐而混一。伏惟陛下,纂武文之业,当必世之期;跨中州之饶,兼甲兵之盛;清荡天区,在于今矣。是以践极之初,寿秋驰款;先岁命将,义阳克辟。淮外谧以风浑,荆沔于焉肃晏。方欲偃甲停战,候机而动,而天赞戚明,时来斯速,虽欲靖戎,理不获已。至使道迁归诚,汉境伫拔。臣以鄙人,属当戎寄,内省文吏,不以军谋自许,指临汉中,惟规保疆守界。事属艰途,器材寇盗,上凭国威,下仗将士,边帅用命,频有薄捷。藉势乘威,经度大剑,既克南安,据彼要险。前军长迈,已至梓潼,新化之民,幡然怀惠。展望涪益,朝夕可屠。正以兵少粮匮,未宜前出。为我稽缓,惧掉民意,则更加寇。今若不取,后图便难,辄率笨管,庶几殄克,如其无功,分受宪坐。且益州殷真,户余十万,比寿春、义阳三倍非匹,可乘可利,其实于兹。若朝廷志存保民,已欲经略,臣之在此,便为无事,乞归侍养,微展黑鸟。"
魏主不从,将王足投梁,遂不克不及定蜀,但自是南梁州之南安、晋寿、白水3郡陷于北魏30年。
6、守小剑烈士尽节
胡小彪(?--525)(《北史.节义传》和《资治通鉴.梁纪六》为胡小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津东北)人,少有武气。
514年(梁天监十三年,魏延昌三年),魏、梁在梓州(四川三台)、安汉(四川南充)、晋安(四川南部)大战,魏屡攻不克,时魏宣武帝死,梁益州军伺机反扑,魏军撤回,退出剑门关,至此魏梁以剑门关为界,魏守小剑,梁守大剑。
525年蒲月,梁益州刺史临汝侯渊猷遣将樊文炽、萧世澄等,在小剑围住魏益州长史和安。魏益州刺史邴蚪遣晋寿统军胡小彪与崔珍宝,率兵救济和安。樊文炽狙击并擒获了胡小彪、崔珍宝。为了敏捷攻陷小剑,樊文炽先将崔至宝押至城下,让崔至宝劝降和安,说"南军强大,北救不来,岂若回款,取其繁华"(睹《北史》卷八五《五义传》)。和安号令放箭,梁军及崔瑰宝没法远前,只好退还。樊文炽再逼胡小彪劝降和安,只见他卑躬屈膝地对和安说:"我栅不防,为贼所虏。不雅其战士,势不敷行。尽力苦守,魏(子建)行台、傅(横眼)梁州遣将已至。"胡小彪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押收他的敌人杀戮。
全军无不赞赏胡小彪壮烈的气节,都为他的殉国而哀思。魏军为之悲忿,刻意与小剑城共生死。魏西南道军司淳于诞领兵搭救小剑。樊文炽置营栅于龙须山,以防魏军截断归路。淳于诞密募勇士,夜间爬山烧毁樊文炽的营栅,梁军瞥见归路隔绝,大家惧怕。淳于诞乘胜进攻,樊文炽单身逃走,全部战斗俘获萧世澄、陈文绪等将官十一人,斩获万计。
胡小彪蹀血小剑,以身就义。魏行台魏子建壮其时令,以开释萧世澄换回胡小彪的尸柩,送归薄葬。史列义士。
7、破王谦始州激战
北周局势图
西魏兴帝三年(公元554年),改安州(剑阁普安)为始州。北周末期,时杨坚秉政,益州总管王谦以世受国恩,将图匡复,遂举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在杨坚平王谦之战中,北周行军元帅梁睿(隋朝名将)率军在始州(治今四川剑阁)地区持续进攻王谦军的作战,史称"始州之战",是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战争。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八月,梁睿率军20万人,由利州(治兴安,今四川广元)南下,进攻始州,诡计翻开入蜀通道,直趋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始州北有大、小剑山屏障,东有嘉陵江水可凭,蜀北古栈道一--剑阁道,是现代南下入蜀必经之道,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王谦为阻梁睿军入蜀,令其部将敬豪、梁岩率军固守始州城;赵俨、李三王等率军l0余万人,据险设营,守御通谷(今四川广元西南)、龙门(即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等地,以确保剑阁道及始州无虞。梁睿军进至通谷,李三王等以劲兵拒守,闭垒不战。梁睿以总管张威为前锋,率部出战。张威先使人临阵痛骂,激愤李三王出阵,然后派精兵奋力打击,一举击溃李三王军;梁睿军主力赶到,擒斩敌7000余人,遂即进步到龙门,遇赵俨、秦会等率军10万据险顺从。
梁睿令将士由山间隐藏小道,衔枚开进,四周奋击,大破赵俨等虎帐垒,迫使始州守将敬豪、平林守将梁俨降服佩服。王谦又令部将高阿那肱,达悉慕等扼守开远(今四川剑阁东北)险峻之地,隔绝梁睿军。梁睿为出乎意料击破守军,遂命上开府拓跋宗率部直与初州;又命大将军宇文复进兵巴西(今四川绵阳),大将军赵达率水军入嘉陵江,从两翼威逼敌军侧后;并派部将张威、王伦、贺若震、于义、韩相贵、阿那惠等,各自率部,从正面分路进犯,颠末半天苦战,终究击破开远守军,达悉基等败逃益州。梁睿遂即长驱徐进,直逼益州,为最初没落王满权势奠基了根本。
8、铭垂诫杨脆改道
隋文帝杨坚毁掉剑阁之路
南北朝时期,巴蜀地域因为其物产的富嫡和计谋职位的主要性,曾成为南北盘据政权剧烈争取的工具。
起首是东晋桓温执掌军事大权后接纳的第一个庞大战略步履即是攻取巴蜀,灭掉了益州的成汉政权。桓温从成都返回江陵后,成汉政权的余部死灰复燃。接着东晋将领中又相继发生肖敬文、司马勋的反叛。前秦符坚乘机遣兵,攻取汉中和成都,控制了梁、益二州。巴蜀公众曾起兵对抗前秦的统治,东晋也数次派兵进攻巴蜀,与前秦军队发生激战。这是一个相称紊乱的汗青阶段,比年战乱不息。不久发生了有名的淝水之战,前秦狼奔豕突,东晋乘胜伐蜀,将巴蜀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邦畿。
今后又发生了谯纵据蜀、赵广作乱等事宜。南朝的宋、齐、梁都曾发兵巴蜀,北朝的北魏与西魏、北周也派军伐蜀,重复争取对梁、益二州的控制权,使巴蜀地区恒久处于骚乱不安当中,生齿锐加,地盘荒凉。从西晋末年起头的动乱与团结场合排场,几近持续达三个世纪。不断到隋朝同一中国后,才终究完毕。
建国皇帝文帝杨坚异常正视对四川的控制,采纳了许多步伐以避免再死事变,此中包罗"巴蜀阻险,人好为乱,因而更开平道,毁剑阁之路,立铭垂诫焉",同时调派第四子杨秀为益州刺史、总管,还特意遴派朴重无能的元岩前往帮手,对"州县长吏坐者泰半",增进了四川社会不变、断根了割据隐患,客不雅上规复了巴蜀地区的繁枯和安宁,在隋末的大骚动中,四川再没构成割据政权,也没有产生大范围的战争。
9、倚天险玄宗颁诏
倚天险玄宗颁诏
公元755年事末,范阳节度史安禄山易帜,当者披靡,威胁长安。756年6月13日早晨,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护卫下,李隆基悄悄带着心腹重臣数千人弃城仓皇奔蜀。行至60千米外的马嵬坡,大肆咆哮的禁卫军叛变,杀掉千夫所指的宰相杨国忠及其百口,缢死贵妃杨玉环。
西行之路险象环生,心有余悸的玄宗不敢懒惰,日夜兼程,7月12日,一千三百多人的唐逃亡中心当局来到普安郡(今剑阁老县城)。因有蜀道咽喉剑门屏障,玄宗休整三天,并主持召开至今为止剑阁境内级别最高的"中心集会",与大臣们商讨若何应对朝不保夕的军国大事。
在房馆的发起下,由贾至执笔,7月15日,玄宗发布了《幸普安郡制书》,那包罗两部门内容,一是发布功已诏,向百姓检验用人掉误等题目,二是发布了一份完全的战略计划,也是首要的内容,次要有:"太子亨宜充世界戎马元帅,仍都朔方、河东、河北等节度采访都大使;永王宜充山南东路及黔中、江南西路等节度采访都大使;衰王琦…歉王珙…。应领戎马、甲仗、东西、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其署官属及本路郡县官,并各任便自简择。"圣旨凸起了"亲王分镇"、"财权、人权下放",在其时发生了严重影响。安禄山得知后,"抚膺叹曰:吾不得全国矣";诏书下达后,玄宗第16子李烦忙受命管理财赋重镇江东,但与已经是正统天子的李亨企图相佐,不久骨肉相残,被皇兄停息,寿终正寝;极度时期的权宜之计"权利下放",利于平叛,但中央权力坐大,今后几任帝王难以补正,乃至大乱竣事后多年,浩繁藩镇拥兵自重,部分战争此起彼伏(露随后的蜀中大乱)。很是时期的决议计划也收罗了浩瀚文武官员的定见,在这份圣旨出台之时,大臣们对"亲王分镇"政策会商剧烈,包孕御史医生、闻名诗人高适曾明白阻挡,这类争议一向延续到安史之乱早期。
因为朝廷亡命俄然、沿途仓遑,在诏书下达后,惶惑不行整天的天下百姓公民方知朝廷去处和国度方略,吃下一颗放心丸。《资治通鉴》写道:"先是四方闻潼关失守,莫知所之,及是制下,始知乘舆地点。"普安(剑阁、剑门、剑州)一时名声大噪。
与此同时,马嵬坡叛乱当前的太子李亨分兵北上,7月12日受众将推戴在甘肃灵武称帝,即唐第八代帝王肃宗。但由于相距悠远,玄宗其实不知情,到8月16日在成都正式认可太子称帝为行,这现实上是玄宗在朝44年的末了一道诏书。
10、讨刘辟辟贺收剑门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至玄月,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安定西川(四川)节度副使刘叛逆朝廷的作战。
永贞元年(805年)八月,西川节度使袁皋死后,收度副使刘辟自为留后,上表恳求朝廷录用其为节度使。宪宗不允,任命山南东道节度使袁滋为西川节度使。刘辟方命不从,陈兵境上,禁止袁滋进入西川。时宪宗方才即位,不肯大动兵戈,只好以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这并没能知足刘辟的贪欲,元和元年正月,刘辟要求兼领三川,宪宗不准。刘辟便出兵围攻在梓州(治县,今四川三台)的东川节度使李康。
正月二十三日,宪宗公布《讨刘辟制》:"剑南两川,疆界素定,藩镇守备,各有辨别。顷果元臣薨开,邻境没有睦,刘辟乃因虚拟隙,以忿结雠,遂劳全军,兼害苍生。…为君之体,义在胜残,命将发兵,荩非获已。如尚执迷,自贻毁灭,法既无赦,令在必行"。正月二十九日,下崇文率步骑5000出斜谷(陕西眉县进秦岭处),李元奕部出骆谷(陕西眉县太向山王褒乡的入秦岭处),同向梓州进收。月终,刘辟攻下梓州,纵李康。
刘辟闻朝廷雄师来到,派雄师封闭入川要道,篡夺东川后,剑门关天然是防御重点之一。文德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从成都来到了剑州,当上了剑州刺史。文德昭本一介疏狂文士,对战略防御博古通今,他还没有体味到制书上皇帝的壮大决计,更不晓得山南西道严秦的戎行曾经暗暗迫近了剑门。二月,城北六十里外的剑门关一片安静,关外门路已然封闭,然则山平易近商旅小股收支仍然只是盘问罢了,盘查以外固然是多支些外快了。就如许,严秦部队的先遣小分队以商贩名义贿赂入关。很快,里应外开,严秦的部队就节制了剑门关,守关将士很多是东川旧部,稍作抵御就放下了刀兵。严军一气呵成,就直奔剑州城杀来。剑州守军在文德昭的率领下登上了城楼,概况盛食厉兵。严秦是一员虎将,弓法纯熟,与另外一名大大将可提弥珠策马冲了冲到城下。在城楼上一片惊吸间,严秦早已戴下弓箭,转刹时张弓拆箭,射死了正出城门的敌方大将!官军见顺势入城,杀敌五千,剑州刺史文德昭俘获后被斩。(详细当详)
随后,高崇文率部克阆州、梓州、鹿头关、德阳、汉州、绵州。九月,西川全境到此平定。
克剑门后,唐户部尚书杨于陵曾写《贺收剑门表》(全唐文/卷0523),内容是:"臣某言:伏见正月二十九日制书,以刘辟擢于非次,授任节旄,不立朝章,擅有侵轶,诏命阁下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领马步将士严砺、李庸等计会征伐。臣又得上都进奏院官高振报,严砺下得胜官严公贶奏,正月二十二日(?)复收剑门,破贼五千,斩真授剑州刺史文德昭讫。又夏州叛将杨惠琳,援绝城孤,势贫力伸;王师进袭,计已克平。凡是在远遐,不堪光荣。臣某中贺。伏惟皇帝陛下诞敷元德,广被文化,寰海宁,戎夷款附。蕞尔狂狡,敢纵忠凶:藉方伯任用之资,乘军城变故之际,阻兵拒命,残虐仇邻。陛下志在安人,尚为含垢,顷令申谕,许以改过。诚以改正戴德,迷而知复;而乃恣情干纪,长恶不悛。既慝稔而祸盈,俾人怨而神喜。今戎臣授律,睿略遐宣,迫胁者知有所归,忠义者得以自效。因利乘势,犄角攻驱,固无遗镞之劳,伫见舆尸之变。臣职忝藩服,授任偏师,愤激之诚,倍百常品。无任积极之至。"
11、谋帝业王建闭关
王建(847-918),许州舞阳(今属河南)人,字光图,五代十国时期前蜀的创立者。
王建年青时是个恶棍,以屠牛、匪驴、贩公盐为业,因排行第八,村夫称他为"贼王八"。唐代末年当兵,成为忠武军(镇许州,今许昌)的兵士,后逐步降为队将。黄巢攻破长安时,唐僖宗逃到蜀地,王建则与韩建率3000人西奔唐僖宗地点的成都,由王建成为"随驾五都"之一。僖宗返回长安后,王建等都划分管辖神策军,而且遥领刺史。
光启元年(885),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抨击打击长安,僖宗出逃到凤翔(今属陕西),次年又展转到兴元,一路上以王建为清道使。王建不遗余力,保驾有功。而田令孜因此次事务与其有关,担忧僖宗加罪,自动哀求到成都监军。王建也不受信赖被外放为壁州(今通江)刺史。唐昭宗即位后,任命王建为永平军节度使。
韦昭度入蜀,以王建为招讨牙内都指挥使。由于陈敬谢绝变更,不让韦昭度接任,昭宗令顾彦朗等部征讨,但是久攻不下。王建又不肯受韦昭度束缚,就以劝他回朝定中原为捏词将其逼走。韦昭度刚一分开,王建就派兵据守剑门(今剑阁北),堵截了中原与器械两川地区的联络。
尔后,王建起首逼降眉州(今眉山)的山止章,又经一个多月用兵,招降资(今资中)、简(今简阳西)、戎(今宜宾)、茂(古茂县)、嘉(今乐山)、邛等州,并进成都自称留后,陈述晨廷。年夜逆二年(891)十月,唐代廷录用王建为检校司徒、成皆尹等使。在此时代,他前后派人杀了陈敬烦忙战田令孜。正在据有西川以后,从坤宁两年(895)起,王建屡次派王宗涤等攻挨东川,曲到乾宁四年十月才攻破梓州。唐廷便任王宗涤为东川节度使。如许,王建便节制东、西两川之天,军力愈来愈强大。
天复二年,王建伺机攻下荆南西部的夔(今重庆奉节东)、施(今湖北恩施)、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县)等四州,进一步扩大了地皮。天复三年八月,唐廷启王建为蜀王,大大进步了他的政治地位。天复六年,他又攻取归州(今湖北秭归),控制了三峡咽喉要地。天复七年,朱温灭唐建梁,派使者招谕,王建拒而不纳,且驰檄四方团结讨梁。后梁开平元年(907),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武成二年(909),王建颁《永昌历》。天汉元年(917),改国号为汉。次年,复号为蜀。
王建"为人多智诈,擅待士"。关于文士的定见,王建也比力正视而予以采用。前蜀成立后出有大范围战役,四川显现出一片繁华气象。
唐末墨客齐己在《寄荆幕孙郎中》对中唐以来蜀中不竭大治停止了见证:"别来城国魂应断,剑阁工具尽战尘"。
12、扼两川大败后唐(或:困险阻后唐大败、败后唐两川风云)
前蜀疆域
930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西川节度使孟知祥有悖朝廷之意,东川节度使董璋有窥四海之古道热肠。四月,董璋兴师民于剑门关筑七寨,并迫民剃头黥面为兵。九月,东川兴兵先取遂、阆。
十一月,后唐大军由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入蜀伐两川,由南迂回攻剑门,杀三千东川兵,据剑门,又破剑州(今四川剑阁),因大军未至,只得销毁房舍,取资粮还保剑门。
剑门失守,打乱了孟知祥以两川兵力合守剑门以保蜀境的打算,若剑州再失,则破两川指日可待。孟知祥遂急遣五千人由成都急赴剑州,另从遂州调万人会师于剑州,董璋则帅两川兵马屯于剑州东南的木马寨,并选善射者5百人伏唐军归路,披甲以待。西川庞祸城、谢以疑兵之计惊退进逼剑州的后唐军。后唐军退保剑门十余日不战,过后行兵,而两川则博得了工夫。十二月初,后唐军主帅石敬瑭至剑门,西川剑州守将奋力击退北军的进攻。932年正月,西川破遂州,后唐副招讨使夏鲁奇自杀。石敬瑭再次攻剑州,以骑兵冲河桥,遭强弩射击,益守惨痛,退还剑门。
二月月朔,石敬瑭以遂、阆接踵沦陷,大军粮草不继为由,烧营栅北归,无功而返。蜀中州县均为两川离别攻占。
13、破金汤宋平后蜀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至三年正月,在宋灭后蜀之战中,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布置王全斌(五代至宋初的出名将领)。率禁军出北路,攻破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的作战,史称"剑门之战",是北宋同一全国的紧张束缚战争。
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覆灭了北平、武仄后,掌握了少江中游的计谋要地,使后蜀东北两里处在北宋的瞰造之下。后蜀主孟昶感应了宋军的要挟,宰相李昊倡议背北宋进贡,以供偏偏安自保,但把握军政大权的知枢密院事王昭近则劝孟昶先下手为强,不成坐而待毙。孟昶决计宽兵把守,以抗宋军,同时派人约北汉同时举兵,筹办结合攻宋。乾德二年(964年)十月,孟昶派大程民孙逢、军校赵彦韬等出使北汉,约其南下结合攻宋,并预定蜀军取北汉夹攻宋军,攫取闭中。可是赵彦韬半途叛蜀投宋,并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真相,并画呈后蜀的山水情势和军力散布图。赵匡胤正欲乘机攻蜀,获得后蜀约北汉攻宋的稀书后,兴奋地道:"吾出师着名矣!"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以分进合击战法,命令两路攻蜀。忠武节度使王全斌授命为西川行营前军都部署偕副都摆设崔彦进,统领禁军步骑2万、诸州兵万余,出凤州(治梁泉,今陕西凤县东冬风州镇)南下,以期会东路军合攻成都。
后蜀主孟昶为御宋,即调兵北上把守剑门险道。十仲春中旬,宋军连克兴州(陕西略阳)、山南(陕西南郑)、西县(陕西勉县),进拔石、鱼关、黑火军20余寨。继而败蜀军于三泉(陕西宁强阳平关),俘后蜀招讨使韩保正、副使李进,缉获刍粮30余万斛,并逃击至嘉陵(今四川广元西)。后蜀军销毁栈道,宋军进步受阻,王齐斌遂分兵建栈道,自率主力沿罗川险途迂回趋深渡(小漫天寨南嘉陵江渡心)。数往后,两部汇合,冲破嘉陵江蜀军防地,将后蜀军逼退至大漫天寨(广元漫天岭),三路夹攻,大北蜀军粗钝。蜀上将王昭远、赵崇韬复发兵夺寨,三战皆败,遁往利州,度过桔柏江后燃桥,退保剑门。
王全斌的光辉战绩使宋太祖非常快乐,这年冬季,京师下了大雪,赵匡胤亲身脱下本身的紫貂裘帽派人送给王全斌,王全斌十分打动,愈加松了对蜀兵的进攻。蜀后主孟昶见蜀军节节溃退,情形求助紧急,就派太子元(吉吉)为元帅,统兵声援剑门。965年(三年)正月,王全斌率军至益光(治今四川广元西南昭化镇),知剑门金城汤池易守难攻,遂与诸将议朝上进步之策,决议以奇兵翼侧抢渡来苏(今四川剑阁东),出偶不料迂回至剑门南清强店,与大军南北夹击;协力围歼,遂命史延德率兵趋来苏。及史延德兵至清强店,蜀大将王超远闻知惊惧,留其偏将守剑门,自引兵退守汉源坡(今四川剑阁东)。王全斌与诸将协力进击,攻破险隘剑门,继霸占剑州(治普安,今四川剑阁),歼蜀军万余人,擒获王昭远。965年(宋乾德三年,后蜀广政二十八年)正月七日,后蜀正式降服佩服。立国近40年的后蜀政权,仅66天就被王全斌等衰亡。
此战,宋军战前预备充实,洞悉敌情、地形,布置恰当,战法矫捷,居于自动,大获成功。后蜀除政治身分外,分兵防御,军无斗志,招致败亡。北线若是对峙屯重兵于剑门和兴元,守可阻挠宋军行进,战可乘宋军之隙,或出侧后断宋军之归路,使其四面楚歌,疲而歼之。
14、得屏蔽李顺合翅
北宋创设后,接踵对把持、茶叶实施专卖,侵害了很多手产业者和茶农的好处。青城的茶贩王小波于淳化四年(993年)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标语,在青城策动叛逆。
淳化四年十二月戊申(994年1月29日),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持续带领农民军奋战,步队敏捷扩大至数十万人,连克蜀(今崇州)、汉(今广汉)、彭(今彭州)等地。淳化五年(994)正月十六日(3月1日),攻占成都。即确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
正月甲戌(3月6日),经吏部尚书宋珙建议,宋太宗即任命辱臣太监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抚使,率军伐罪。四月中旬,王继恩分兵两赂,以雷有末、裴庄并为峡路随军转运使,一起以马步军都军头王杲管辖攻剑门,一路以祟仪使带御器械尹元统领攻夔门,从北面、东面向农民军动员片面进攻。
在官军压境之际,起义部队主力正在围攻梓州,成果攻城80余天仍没攻下,不但耗损了本身气力,更为严峻的是贻误了战机,使之不克不及抽出更多的兵力保护剑门关。6月2日,王继恩没有从天险正面进攻,而是绕道小剑门,从西路旁攻,杀死义兵守500余人,然后东攻汉源坡、育强岭,控制了南下剑门的道路,随后高高在上攻下剑门。剑门关唯一疲强官兵数百人驻守,宋军都会监上官正与从成都崩溃投靠剑门的监军、供奉官宿翰合击,义师大败,被斩杀殆尽。"初,朝廷深以栈路为忧,正等力战破贼,自是阁道无壅。"随后又霸占剑州。6月9日,并在剑州南的40余里的柳池驿攻破5000多农人军的戍守,斩杀500余人。
接着王继恩顺遂攻克绵州。另外一路宋军也攻下了阆州,苍溪、巴州。至此王继恩全数占据了剑门关四周地区,买通了官军入川支援的金牛道,制止了被农民军切断和供应不足的伤害。
淳化五年(994年)6月17日,王继恩困绕成都,10余万义军3万多壮烈牺牲,李顺着落不明。王继恩在给宋太宗的陈说说捉住了李顺,被押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正法。
15、阻铁骑苦竹悲歌
公元13世纪,呛的受古马队所向无敌。1234年,蒙古戎行灭金,四川成为宋王朝抗蒙火线,后经由52年酣战与捐躯一个大汗(天子)的价格,才调换了四川。
1235年到1236年,蒙古军兵分三路攻四川,当者披靡,四川仅泸州、合州得以保全。蒙古军此次入侵四川,仅以打劫殛毙为主,在攻破成都以后,即率蒙古军主力返回河西。1242年,南宋名将余出任四川抚慰制置使,在其治蜀10余年间,与蒙古军"巨细三十六战",还一度率军北伐,大战于汉中一带,蒙古军一向未能占到半点廉价。1253年,宋理宗消除余兵权,余饮恨自杀。1251年,成吉思汗(元定宗)病逝,蒙哥即汗位,在征服伊朗、巴格达后伐南宋,改动攻蜀战略,转而派兵分屯要地,沔州、利州城池相继筑成。1258年,蒙古军攻占剑州苦竹隘,随即蒙哥领兵沿金牛道而下,攻至合州垂纶城。在钓鱼城,蒙古军遭受了入蜀以来最固执的抵当,大汗蒙哥阵亡。1271年,忽必烈建元代。1279年,合州守将王立降元。
余主持四川防务时期,捉住有益时候